中国金刚石网 - 金刚石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百科知识 | 技术天地 | 商务服务 | 市场分析 | 行业标准 | 行业新闻 | 企业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百科知识 > 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70%以上
W.biz | 商业搜索

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70%以上

信息来源:jjjggg.com   时间: 2013-07-11  浏览次数:641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东北与商丘市睢阳区交界,北距商丘市区50公里,西距郑州市220公里,处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在广阔的豫东平原,这座拥有2200余年建城史的柘城县曾经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但是,勤劳、坚忍的柘城人不甘落后,近年来,在确保农业优势的同时,在工业上也大有作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金刚石产业已成为柘城县的主导产业,其中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柘城县如今已是全国闻名的“金刚石微粉之乡”。

  金刚石产业成为柘城“金品牌”

  5月8日上午,一场大雨过后,天空变得格外干净。

  下了高速,只要5分钟的车程,就能赶到柘城县产业集聚区。

  柘城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连霍、大广、济广、商周、永登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交通四通八达。

  “提到柘城县、柘城产业集聚区,肯定要说到金刚石微粉产业,这也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刚一见面,柘城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杨心泉就告诉记者。

  杨心泉介绍说,柘城县金刚石微粉产业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该县金刚石微粉加工主要是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优势呈现下滑趋势。正是基于解决这种亟须解决的问题,柘城县委、县政府掀开集聚区建设大幕。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见证柘城县金刚石产业的兴旺发达:全县从事金刚石微粉及制品加工生产的企业已达160余家,从业人员10700余人。金刚石年产量达10亿克拉、微粉年产量达45亿克拉,金刚石制品700万件(套),其中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打造完备的产业链条吸引企业

  金刚石产业之所以在柘城有如此好的发展,与柘城县产业集聚区的精心培养分不开。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依托自身优势,选准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以金刚石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做优做强骨干企业。

  河南省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2010年入驻产业集聚区,该公司主要生产金刚石单晶,为全县的金刚石微粉加工及金刚石制品企业提供原材料。“项目全部达产后,年生产各种金刚石制品200万套,年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可安排就业2000多人。”该公司生产部经理刘杰说。

  距离力量公司大约700米远,是河南惠丰钻石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金刚石微粉,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微纳米超硬材料粉体生产技术,并拥有6项专利。他们生产金刚石微粉所需要的金刚石单晶,绝大多数来自力量公司。

  与惠丰公司相邻的,是河南万克钻石工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金刚石锯片、聚晶复合片、薄壁钻头、金刚石砂轮等4大类60余种金刚石制品。生产这些工具,所需的金刚石微粉主要来自于惠丰等微粉生产企业。

  “产业集聚区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条,就拿我的企业来说,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金刚石微粉都来自周边企业,最远的距离也就几公里,这样会节省很多成本。”万克公司董事长邵杰说。

  此外,为了做强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产业集聚区还积极主动与一些知名高校联系,邀请超硬材料方面的专家为企业讲课。

  正是由于产业集聚区的精心培育,企业才愿意入驻园区。目前,柘城县产业集聚区拥有金刚石微粉及制品企业53家。这53家企业也是整个柘城县金刚石产业的绝对主力。

  精心编制规划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在发展金刚石这个主导产业时,也的确倾注了大量心血。

  杨心泉告诉记者,柘城县针对金刚石产业发展现状,精心编制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成立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标准规划建设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园并建立了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2012年重点工业产业年度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办〔2012〕24号)文件把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列入重点打造的三个超硬材料核心区之一。

  谈起柘城县金刚石产业从过去低端微粉生产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向高精尖集群升级发展的历程,该县县委书记刘连昌感慨良多。

  他说,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传统农区产城互动、一体发展、协调并进的新路子,在确保粮食连续9年增产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立县战略。以县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全面实施“筑巢计划”、“栋梁计划”、“壮骨计划”和“秋实计划”,累计投资28.9亿元,完善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135万平方米,实现了“七通一平”,同时在土地、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金刚石产业集群构建了广阔平台,很快吸引了26家规模以上超硬材料企业集中入驻金刚石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了企业集群优势和集约化经营优势。

  “一区三片”布局产业集聚区

  其实,金刚石产业只是柘城县产业集聚区以及整个柘城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柘城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西部、北部和东部,形成了“一区三片”的空间布局,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2平方公里,累计落地工业项目136个,其中去年以来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

  产业集聚区以未来大道、迎宾大道、株州路、科技路为产业发展主轴线,承东接西,贯穿三区,促进配套共享,产城融合。

  西区:东至工业路、南至中牛集团厂区南侧、西至惠济河东岸、北至商周高速南侧,规划面积6.37平方公里。以金刚石及超硬材料和医药制造两大产业为主导,建成了金刚石高新技术和医药制造两大产业园,落地大小100多个工业项目。

  北区:东至东外环路,南至未来大道,西至西外环路,北至北外环路,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以长江新城“现代、开放、开拓、时尚”的建筑风格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旋律,融合了商务商贸、金融、医疗、教育、仓储、居住、物流等功能,是产业集聚区主要的功能配套区,规划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混合产业园。

  东区:东至永安支沟、西至东外环路、南至S326省道、北至S206省道,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物流服务中心、金刚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医药制造产业园区、工人生活配套区等“一心三区”的产业分布空间结构。

  集聚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3项、发明专利7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

  集聚区已成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2年与2009年相比,集聚区建成区面积扩大1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7%,对全县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增长358%,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以上;税收增长538%;从业人员增长6.7倍。

  除了金刚石企业外,医药制造产业初具规模,入驻了华商药业、香港颐和堂药业、华润集团韶华药业、中盛药业、坤宇生物等医药企业22家。2012年两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的62.8%。

  “我们在做集聚区规划建设时,非常注重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杨心泉说。

  目前,柘城县已对产业集聚区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完善了集聚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并建设了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省级金刚石产业检测中心、职工公寓、产业集聚区明珠学府社区等配套设施。

  为实现节约集约发展,集聚区严把项目投资门槛,入驻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均达230万元每亩以上;发展多层厂房建设,双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占比70%以上;实施区内村庄改造,腾出工业用地3200多亩;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促进企业内涵式集约发展。

  一系列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措施,才促成了柘城县产业集聚区今天的发展。

  提到产业集聚区在柘城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时,刘连昌这样评价: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柘城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主导产业不在多,而在精,“金刚石微粉之乡”柘城点“石”成“金”,产业集聚呈现出井喷之势。

  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产业集群化培育,柘城立足资源优势,以生产要素的集聚、科技研发的投入、生产规模扩张和产业链条的配套延伸,全面提升了金刚石微粉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今天,柘城不跟风、不趋势,围绕金刚石微粉产业深度挖掘,采取“引联建并重,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策略,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不仅仅满足在市场上占据规模优势,更追求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在标准制定上拥有“话语权”。

  从产业发展的纵向来看,柘城的金刚石微粉加工一路走来也并非顺风顺水。在零散生产阶段,由于微粉的资金投入门槛低、利润高、销路广,受利益驱动,尽管金刚石微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空间布局分散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将金刚石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方面,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加大与科研结构的合作,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益,为金刚石微粉生产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占据主动,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双管齐下,既重规模扩张更重产品、产业层次的升级转变,也追求发展速度,更在意发展质量,“硬”出了底气,也挺起了脊梁。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金刚石网证实,仅供您参考